C4D Redshift学习笔记-次表面散射
C4D Redshift学习笔记-次表面散射
1. 什么是次表面散射(Sub-Surface Scattering)?
光线进入透明或者半透明介质后,在介质内出现散射,即光线偏离原来的方向,最后从物体表面穿出,导致物体表面和中心颜色不同。真实世界的物体多少都有次表面散射现象,只是因为物体透光度的不同,而次表面散射的强度也不同。常见的SSS材质有皮肤,蜡烛,玉石等。
2. 低配版:Back-Lighting
适合没有厚度的物体,如纸片,树叶(树叶的厚度可以忽略掉吧???)等。设置极其简单,渲染极快。
下面是演示demo:

场景文件如下:

-
新建RS通用材质,并关闭漫射,反射,(强度均为0)如下图:

-
找到背光/半透明(Back-Lighting/Translucency)
-
只有两个参数,颜色控制物体颜色,强度控制物体透出光线的亮度,值越大越亮。
-
强度
0.1如下:
-
强度
0.8如下:
3.标配版1.0:通用材质次表面(Sub-Surface)
渲染时间会明显变慢,但是可以使有厚度的物体出现SSS效果。演示如下:

场景文件如下:

-
关闭漫射,反射,最底下找到次表面,衰减单位有两种:1.透光 2.光衰减

透光
-
透光色为物体所表现出来的颜色,光线吸收度可以理解为颜色浓度,值越高,色彩越浓郁
-
光线吸收度
0.5,如图所示:
-
光线吸收度
0.1如图所示:
-
散射色为物体边缘颜色
-
散射色
#FFFFFF效果如下:
-
散射色
#FF0000效果如下:
-
散射度可以理解为通透度或者透明度,值越低,越透明,反之亦然 -
散射度
0.1效果如下:
-
散射度
0.8如下:
-
各向异性决定散射光线的方向,0-1时朝向光源方向,-1-0时背离光源方向 -
各向异性
-0.6效果如下:
-
各向异性
0.6效果如下:
光衰减
-
衰减系数为被吸收掉的光线颜色,所以选择绿色,最终呈现出来的是相反的紫色,所以为显示绿色,衰减系数应调整为紫色
-
衰减度值越高,颜色越浓郁 -
散射色为物体边缘颜色 -
散射色
#FFFFFF效果如下:
-
散射色
FF0000效果如下:
-
散射度值越大,散射色占比越多,也可理解为光线穿透越多 -
散射度
0.1效果如下:
-
散射度
0.6效果如下:
3.标配版2.0:标准材质次表面(Sub-Surface)
-
新建
RS标准材质,关闭漫射,反射,找到次表面 -
颜色为物体表现出来的颜色

-
强度可以理解为颜色浓度和亮度,值越大,亮度越亮,色彩越浓郁
-
强度
0.1效果如下:
-
强度
0.8效果如下:
-
半径为物体边缘颜色
-
颜色为
#FFFFFF效果如下:
-
颜色为
#FF0000效果如下`:
-
比例为边缘颜色占比,也可理解为光线穿透深度
-
比例
1效果如下:
-
比例
0.1效果如下: